加快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向世界呈现公园城市示范区独特魅力
■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建设和一环路改造提升,是重构城市空间结构的牵引工程,是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筑基工程,创造了市民高品质生活新空间,打造了成都走向世界新名片。
■以锦城公园、锦江公园为轴,加快规划布局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型社区,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来蓉发展,共同享受“身在公园、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
■春节即将来临,要主动策划推出一批群众喜爱的特色主题活动和户外消费场景,努力营造欢乐祥和、安全舒适的节日氛围。
1月13日至1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等市领导集体调研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建设和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改造提升工作。范锐平指出,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建设和一环路改造提升,是重构城市空间结构的牵引工程,是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筑基工程,创造了市民高品质生活新空间,打造了成都走向世界新名片。要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向世界呈现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别样精彩和独特魅力。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唐川平,市政协主席李仲彬,市委副书记朱志宏参加。
锦城公园位于成都绕城高速两侧,环线100公里一级绿道已贯通90公里,并策划打造了一批主题园区,即将在大运会前整体贯通。13日上午,范锐平一行沿着绿道一路前行,实地踏勘工程建设和场景营造情况。在成都熊猫基地改扩建项目现场,市领导们详细了解了熊猫基地和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情况,要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国际时尚活动,大力营建多元消费场景,更好提升市民游客观光体验感受。要加强整体策划,用好用活大熊猫IP,讲出讲好“成都故事”,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
成都“大运村”毗邻锦城公园,22个新建设施已基本完工。范锐平一行来到这里,实地察看运动员公寓、美术馆、艺术中心等项目。随后,他们又来到一旁的青龙湖湿地公园,详细了解大运会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情况,并实地体验绿道骑行、智慧打卡。范锐平指出,要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大力推广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培育壮大体育产业,推动成都从世界赛事名城向世界体育名城演进跃升。
当日下午,范锐平一行又实地走访了“花乡农居”“交子百业园”“萌宠乐园”“上古水韵”“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详细了解锦城公园建设整体推进情况。范锐平指出,锦城公园、锦江公园不仅是生态工程,也是生活空间。要以锦城公园、锦江公园为轴,加快规划布局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型社区,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来蓉发展,共同享受“身在公园、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春节即将来临,要在锦城公园、锦江公园、一环路“市井生活圈”中,主动策划推出一批群众喜爱的特色主题活动和户外消费场景,努力营造欢乐祥和、安全舒适的节日氛围。
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锦江公园建设推动了“一江锦水、两岸融城”的空间形态加快形成。14日上午,范锐平一行先后来到“北门里·爱情巷”、望平街、自行车专用道等地实地调研,详细了解锦江公园子街巷风貌改造、景观建设、产业植入等情况。每到一处,市领导们都与商家深入交流,关切询问经营情况,叮嘱大家要坚持“亮码测温戴口罩”,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提供更多高品质产品服务,让广大市民游客真切体味锦江的历史记忆和人文底蕴。
一环路是成都最早建成的环线主干道,正在加快打造“市井生活圈”。范锐平一行先后来到一环路的文家巷丝面美食街、科大智创谷、音乐坊片区实地调研,了解特色街区打造等情况。范锐平指出,要进一步盘活街坊里巷,提升商业业态,培育高端化与大众化并存、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的消费场景,让消费者感受蜀都味、国际范的公园城市生活魅力。
当天下午,范锐平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锦城公园和锦江公园建设、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改造提升工作推进情况汇报。他指出,随着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全市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谋事境界、专业精神、创新能力、协作意识大幅跃升,养成了开放式思维习惯和创造性工作方式。这也是成都未来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宝贵财富。要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惠民示范工程战略意义的认识,凝聚共识、自觉担当,敢于创造、科学作为,努力用生活城市的品质留住人、用公园城市的影响吸引人、用天府文化的魅力激励人。
范锐平指出,要把全线贯通、整体成势作为优先目标,加强整体策划和前瞻谋划,加快推动公园绿道连环成线、串珠成链,打造走向世界的新名片。要把引入高能级项目作为成败关键,放眼全球深化与专业企业合作,构建新形态、引进新技术、创造新模式、释放新动能,引领带动城市发展能级跃升。要把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作为动能之源,让绿色投资成为最优质的资产,让生态产品供给成为最普惠的民生。要把文化传承、场景营造作为比较优势,加强规划设计,统筹项目建设,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场景格局。要把社会认同、市民参与作为评价工程效益的主要标尺,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把守正创新、敢闯善为作为破解难题的重要方法,总结经验、深化交流,充分撬动广大党员干部和企业市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王凤朝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强本底,坚决打赢锦江水生态治理攻坚战,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和景观风貌保护,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强化活态保护。要强化系统谋划促发展,加快整治提升锦江两岸城市建筑风貌,结合不同街巷片区历史文化、城市记忆现状载体、特色资源,打造主题鲜明特色景观,营造差异化市井生活、公园社区场景,进一步带动实施片区综合开发,优先布局完善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创新打造“未来城市”样板间。要下足“绣花”功夫提质量,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注重文明施工,坚持精细管理,加快完善管理机制,同步促进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要突出利企惠民提品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投资建设,盘活资源提升经济价值,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加强锦城公园、锦江公园与城市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系统衔接,优化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功能设施布局,构造高品质生活场景。
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及相关各区(市)县负责同志参加。(记者 张家华 常斐)
相关新闻
身在公园 春暖花开
公园城市幸福美好生活图景徐徐展开
“真神奇,跑个步就能刷脸识别,不仅分分钟掌握身体卡路里消耗情况,跑步里程积累也能随时掌握。”自开园以来,青龙湖公园二期的全市首条永久性智慧跑道成为不少市民的心头好。
“打破大众对公园的刻板印象,除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青龙湖二期生态景观还与科技应用完美结合,将打造独一无二的智慧生活示范区。”天府绿道公司董事长康瑛描绘,锦城公园将成为成都市民幸福生活承载地。
进入新时代,把握新特征,满足新需求。如何让成都人更幸福?“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勾勒出成都人的幸福美好生活图景。
包括锦城公园、锦江公园及一环路“市井生活圈”等在内的生态惠民重大工程,是重构城市空间结构的牵引工程,是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筑基工程,创造了市民高品质生活新空间,打造了成都走向世界新名片。
新时代的成都,正用生活城市的品质留住人,用公园城市的影响吸引人,用天府文化的魅力激励人。
推窗见田,开门见绿;身在公园,春暖花开。更多可阅读可感知可参与的物化载体,正加速呈现。城市之美宜游宜憩、可感可及,公园城市的幸福美好生活图景,在每个成都市民的眼前日渐清晰。
图景1:锦城公园
重塑城市名片
高品质环城公园正加速成形成势
冬日暖阳下,全长3.3公里的青龙湖二期环湖智慧跑道上,不少跑步的身影迅速掠过。在这里,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市民可以在跑步时实时了解自己的运动数据。
“高清摄像头还会抓拍运动精彩瞬间并通过AI技术智能生成短视频,支持下载分享到朋友圈,就像自带了摄影师。”本就是跑步圣地的青龙湖,二期在智慧跑道的加持下,成为不少跑友的心头好。
“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跑步既为强身健体,也成为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市民李世才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园区内还有咖啡、新派菜,直升机观景、滑翔机通航体验基地、互动体育乐园,带上家人过周末也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智慧跑道,在这个智慧生活示范区,无人驾驶清扫车,实现清扫、洒水、垃圾收集;无人安防巡逻车,实时监测环境,排除消防隐患等威胁;智慧驿站,集新零售、智慧沐浴、自助储物柜、智慧厕所等超多功能于一身。康瑛介绍,“这里不仅为市民提供消费、体验场景,还将为企业的智能产品提供应用场景。”
在锦城公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新范式,正引领市民生活新方式。
面向未来,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不只让园区本身成为市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载体。通过锦城公园赋能城镇空间格局、产业经济地理重塑,也是题中要义。
在锦城公园双流段,实践正在推进。“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周边产业布局,建设了5个特色园(茶马古道、蜀仙胜境、诗风圣景、凤求凰、缤纷彩林)和萌宠乐园,服务周边城市社区、空港商务区、高校院所等。”双流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形成“拥园发展,城绿渗透”格局。
依托绿道能量释放,实现城市价值拓展,锦城公园韧性初显。
据统计数据,通过引商聚人,桂溪生态公园2020年日均游客量超1.43万人次。2020年中秋国庆8天假期,锦城公园游客突破百万人次。
连线成片,串珠成链。今年,环线100公里绿道就将全线贯通,完成透景透绿7200亩;完成1个立交节点景观提升,13个特色园正加快建设。高品质环城公园即将成形成势。
面向未来新青年,生活、生产、消费方式将由锦城公园重塑。
图景2:锦江公园
探寻成都印象
挖掘历史文化重塑滨水空间
北门里·爱情巷,现在,曾经老旧斑驳的金牛区星辉中滨河路有了一个新名字。
新名字背后是区域焕发的“新面貌”。走进这个滨河空间,可以看到沿线的树木和整洁的绿道与巷内红砖外墙建筑相得益彰。依托区域司马相如卓文君千年传颂的爱情故事,以爱情文化为主题的各种小品装饰,更是成为这条街的特色。
作为成都首条爱情文化主题街区,除了环境改造提升,消费场景营造和产业植入成为这里的特色。“街区除精心打造‘滨河路绿道’及‘缘心’广场,还融入了大量消费新场景,包括‘凤求凰’剧场、民宿、酒居、茶肆、美食集市等。”驷马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青松介绍,除了引入社会企业,本地居民的积极性也很高。
敞开空间,主动“拥抱”市民、游客,市民家的客厅变为“城市客厅”。走近星辉中滨河路6号的无雀啖茶,红墙开门破洞,拾级而下,穿过小花园就进入了茶室,这间装修雅致的茶室由屋主将客厅改建而成。“借锦江公园打造的东风,环境改好了,游客也多了。”她高兴地说。
自去年“七夕”首次全面呈现后,“北门里·爱情巷”已迅速成为“市井味、时尚范”的成都文旅消费新场景和网红打卡新地标。
讲好成都故事,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重塑锦江沿线开敞空间,升级现有消费场景,发展多元业态,贯穿于锦江公园打造的始终。
锦江公园子街巷望平街段重点规划打造了“一馆两核”,即“望平之心”城市智慧馆、围绕“策展式新零售”和“沉浸式体验业态”引入旧物仓等新型IP,通过滨河商业带“串联聚集”纵深小巷与特色内街,实现猛追湾片区和一环路市井生活圈产业整体活化,连片培育新型消费场景。
除了寻味老历史、体验新场景,成都味道、国际品质的浪漫滨水岸线也值得一游。当前,锦江滨水空间正打造全国一流的自行车专用道。这条6.3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串接锦江公园东湖公园景区、交子公园景区及桂溪景区,除了休闲健身功能,还具备承办自行车赛事的能力。
加快形成“一江锦水、两岸融城”的空间形态。截至目前,锦江公园建成示范特色街区25条、完成风貌整治96处、提升子街巷38条,打造成华区望平滨河路、金牛区星辉中滨河路、武侯区江天滨河路等6条滨水慢行街区,新增开敞空间8万平方米。
“推动锦江绿道、社区绿道、子街巷内外连通,与一环、内环两环联动,打通滨水两岸“主动脉”,畅通周边街巷“毛细血管”。市公园城市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6月底前,累计完成锦江公园绿道景观提升84公里,新建改造重要节点和公园23个,子街巷综合提升95条。提升业态能级,6月底前,完成沿线21处资源收储,引进迪卡侬、斯维登、伊势丹等知名企业。
两江环抱区域,成都印象何处寻?锦江公园正在书写答案。
图景3:一环路“市井生活圈”
唤醒城市记忆
场景营造业态提升实现老城有机更新
城市更新向纵深发展,在一环路“市井生活圈”同样有迹可循。
一环路北一段外侧,文家巷丝面美食街藏于抚琴街道的街巷之中。一座上书“面街”二字,白墙灰瓦、檐角飞翘的中式牌坊矗立在光荣路与光荣北路交叉路口,沿着两条道路深入文家巷,各色面食店铺林立,南北面食汇集,兰州拉面、驴肉火烧、上海面馆、红油抄手、军屯锅盔……琳琅满目。
因成都铁路局、中铁二局、中铁二院、中铁八局、中铁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以及成都火车北站等大型涉铁企业、科研院校和交通设施聚集,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金牛区逐渐有了“铁半城”之称。
“天南地北的建设者聚集,也带来了丰富的面食文化。”抚琴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堃介绍,通过梳理辖区历史,征求老百姓意见,聚焦场景营造,街道深入挖掘片区面食餐饮文化特色,积极吸引特色品牌面馆进驻经营,放大“面街”IP效应,加快构建社区商业、休闲社交等具有老成都市井生活气息的消费场景,正打造成都首条面食特色街区。
打造承载历史记忆、具有地域特质的文化街区,形成以人为本、功能复合、宜居适度的空间。文家巷的街巷之美还藏于转角、人行道等细微之处。绿化景观提档升级,鲜花绿植搭配得宜,热爱面食的熊猫就在街道转角等候,坡石倾斜无缝衔接人行道与路面,友好行人。整个街道形成U形空间界面,开阔疏朗、整洁有序,行走街区如同行走在公园。
挖掘城市历史记忆,强化业态提升场景营造,一环路“市井生活圈”“百花齐放”。在一环路东一段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南侧,科大智创谷正加速“孕育孵化”。
“科大智创谷”产业新空间将通过利用临一环路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厦、电子科大宾馆、银杏苑临街商铺等物业载体,整合电子科大优质资源,激活发展引擎、助力产业升级,创建信息通讯、微电子、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目前已培育康赛信息(中国教育信息化第一方阵企业)、成都成电光信科技(新三板上市企业)等72家科技型企业,2020年总产值达10.5亿元。”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本次对一环路风貌及产业提升,2020年下半年又成功引进了4家一流科研团队、9名国家高层次人才。
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成效初显。发挥一环路两侧重点片区更新的牵引力,我市明确了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打造覆盖轴线周边22.6平方公里,涵盖28个重点片区,88个重点街巷和节点项目,总投资445亿元。
目标明确,路径清晰。“2021年大运会前,将建设25个片区,‘市井生活圈’基本呈现;2022年底,完成所有片区项目,‘市井生活圈’全面呈现。”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中将推动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同步更新,将周边119个老旧小区、12处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等人文资源纳入整体打造,推动社区治理全覆盖,物业管理全覆盖。
城市记忆如何唤醒?春节前,一环路亮灯将精彩呈现,它点亮的不仅是这条道路,也将照亮一环路“市井生活圈”的“新生”。(蒲娇 首席记者 钟文 记者 李颖 摄影 王若冰 张青青 制图 江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