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产业革命水平
“这两年,发展农业产业都有党组织保驾护航,价格不愁、销售不愁,唯一愁的就是村里的辣椒种植基地不够种,我还想去别的村扩大种植规模呢!”1月3日,桐梓县官仓镇楠木村辣椒种植大户苏思华向记者感慨地说。
苏思华口中的“党组织”指的是产业链党组织,即基层党组织将支部建立在产业规划、产业组织、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产业链发展的各个环节上,切实发挥党支部在全产业链上的领导核心作用。像这样的产业链党组织,我市建有1968个,它们着力抓好农村产业发展,打好特色产业这张牌,促进产业品牌化、规模化。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按照“强根基、强基础、强功能、强作用”的“四强”工作思路,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产业革命水平上发力。一方面,紧紧围绕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建设联合党组织、产业党组织、坝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积极推进网格化党组织向产业发展、治理网格延伸,做到重点工作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另一方面,坚持把村级党组织作为培养锻炼基层干部的重要平台,强化乡村联动,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充分吸收退役军人、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员进入村级班子,不断优化村支“两委”班子整体功能。
据统计,目前全市因地制宜建立产业链党组织1968个、合作社党组织130个、坝区党组织253个,全市中专(高中)以上学历的村级党组织书记占比达76.14%。
“为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产业革命水平,我市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重管理、重培育。”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在管理方面,制定实施《遵义市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工作细则(试行)》,规范村支“两委”建设管理;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在培养方面,制定《关于推动全市农村基层党建“三个一”行动的实施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和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乡村振兴后备人才培养的“双培养”工程,组织编写遵义市乡村振兴人才“双培养”教材《农村产业革命与乡村振兴》,举办专题培训班,努力实现选准一个人、带好一支队、振兴一个村。
同时,我市还制定了《遵义市村级阵地“5+3+N”规范化建设清单》,村级办公阵地按照“5+3+N”的基本模式统一打造,在阵地面积和“五小”建设达标的基础上,搭建党建服务、政务服务、综合治理3个平台,因地制宜创建N个便民服务平台,推动村党组织实现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
此外,我市大力推广党组织领导的合作社主导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八要素”要求,推行“村社合一”,发展“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入股合作以及合作社与农户的订单合作模式,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发展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实现100%贫困村组建合作社,75%的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培育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663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近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