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老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无论对民生保障还是高质量发展,都至关重要。就业稳则人心安,人心安则社会稳,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行稳致远。“十三五”以来,我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6.2万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63.2万人,完成职业培训2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1 “技能培训+就业推荐” 双模式促就业
前不久,在红花岗区巷口镇八卦村一房间里,几十位村民聚在一起上课。授课老师在讲解清炒腰花和香菇里脊的烹饪制作,村民认真记录,生怕漏掉了一点。
“之前在城区的快捷酒店上班,负责做早餐,每天煮鸡蛋、蒸馒头、做点小菜,工作很简单,工资不高。”八卦村村民付秀玲说,今年1月她辞工回家,本想在村里开个小餐馆,售卖早餐、中饭等,当时连门面都找好了,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觉得还是要提高自己的手艺,然后再说开店的事。正好,镇里为该村请来了老师,免费为大家进行技能培训,她立即选了烹饪。
她告诉记者,培训期间,老师不仅讲基础理论知识,还教大家10多道菜的烹饪方法,这些菜主要以黔菜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收获不小,家里人都说做菜水平大大提高。同时,培训考核合格还能获得资格证书,就算不开店,到城区找工作也更有底气。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让村民有更多就业机会,我市实施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五个统一”(任务统一安排,工作统一部署,资金统一使用,统一补贴标准,目标统一考核)和“两办一享”(联办为主、自办为辅,资源共享)整合资源资金,从上海、北京等地引进优质培训资源,依托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农业合作社等,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制订单培训、以工代训等方式,开展三大类16个专项培训。
“每一次培训都会根据村民的需求来制定,有了培训计划后,通过上门入户、微信聊天等方式了解大家的需求、征求意见,最终根据大部分群众反馈的意见来确定培训内容。” 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样一来村民的学习积极性会比较高,最后,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推荐”模式,真正解决贫困人员因缺技术就业困难的难题。
2 疫情期间 多措并举稳就业
稳定就业,方能解民生之惑,暖民众之心,解决就业难题,才能为稳定发展提供土壤。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国内大批企业无法在春节后及时复工,加上交通运输中断等原因,让许多返乡农民工不能及时就业,造成复工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就业难的“两难”现象。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策。”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为切实保障务工人员稳定就业,早在今年2月初,市人社局就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并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八个工作组,统一调度全市人社力量,采取日报告、日调度、日督导等强力措施,对各县(市、区)务工人员返岗情况进行调度。
在此期间,我市多地开启“点对点、门对门、一站式”专车、专列、专机服务,确保了外出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同时,成立跟踪服务专班,稳岗就业强信心。据统计,疫情期间,我市农民工返岗和外出就业61.19万人,其中,通过包车、包机、包专列等方式有组织输送8.38万人。
3 五年来 我市就业成绩突出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唯有解决了就业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有动力。” 市就业局负责人说,“十三五”期间,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遵义市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重点工作责任分工》等系列文件,并成立了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系统推进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的体制机制,并大规模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同时,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5万人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3.88万人次,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3.81万人次。其中,正安吉他制造、湄潭制茶、仁怀习水酿酒、桐梓家政服务等特色培训初具规模,成为全省品牌。同时,强化劳务协作,推动劳动力有组织输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中介服务、企业用工、群众脱贫”有组织劳务输出的模式,与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签订劳务协作协议,累计实现已脱贫建档立卡人口就业47.97万人;
此外,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保障就业,共组织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和日常招聘会800余场,为50.1万人提供了各类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实现意向性就业10.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