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发展
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成渝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华西都市报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杨东陈诚阮长安胡晓李寰
成渝经济区
诞生年表
14年前
四川和重庆分治时,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后,经济社会将如何发展协调。
2004年起,四川、重庆分别成立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决策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合作项目等重大问题,每年进行一次高层互访,共同召开合作论坛和区市县长联席会议,推进沿边合作试点,对成渝经济区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从2005年开始,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就开始进入国家发改委的视线。这接下来的六年间,国家就频繁关注成渝经济区的萌芽、成长,直至诞生。
2005年
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
六年前,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经济区首次进入了中央政府的视野,成都、重庆两市的融合纳入了政府的规划。
2007年
启动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
这一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标志着成渝经济区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
同年,国家发改委地区司与重庆市、四川省发改委研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有关工作,并表示国家发改委对《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工作高度重视,已将该区域规划编制工作作为明年区域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争取在2008年底前完成整个规划的编制工作。
2009年
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当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成都召开成渝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会议认为加快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有利于促进两省市一体化发展,释放新的生产力;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形成全国东中西互动、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同年,国家发改委网站刊发《成渝经济区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一文称,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从国家层面明确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2010年
进一步明确思路
2010年2月27日,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就《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在重庆市召开与重庆、四川两省市交换意见会。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通过这次调研,调研组进一步深刻认识了成渝经济区的区情,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增强了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西部最大经济区将迎来“伟大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杨兴平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成渝经济区,一个伟大的振兴时代到来了。
杨兴平分析说,成渝经济区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区,包括了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这样大的规模,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西部“最大的经济区”。这个区域,自然环境优越,资源密集,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交通发达,许多指标都可与东部媲美,再加西部的成本优势,国务院原则上同意成渝经济区规划本来就为成渝崛起带来了“催化剂”。如今,又入选了“十二五”规划草案,如果获得通过,成渝将成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国家将下大力气推动成渝经济区加快发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
杨兴平分析,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力度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必然会吸引一大批东部能够在内陆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将集中向中西部,特别是成渝地区转移。在这轮大转移中,究竟是成都去承接,还是重庆去承接,就需要双方站在整个区域的角度,从整体上去考虑。只有这样,成渝联起手来,不内讧,这些转移过来的产业才能真正按国家规划那样,布局成片形成链条,才能聚集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聚集区。
创新制度是关键成渝将迎“大变革”
昨晚,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王孝询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这位学者出身的政协副主席告诉记者,如何促进成渝这个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如何制定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将是决定成渝经济区能否迅速崛起的一个关键因素。
“成都、重庆已经成了中国西
部地区至关重要的两个城市群了。要将这么大的两个城市群变成一个整体,拧成一股绳,使其产生合力,可以想象,这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王孝询表示,虽然进入了规划草案,但对成渝来讲,依然是任重而道远。要加快发展,“大变革”无论如何也是避免不了的。
“要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这就要求成都、重庆转变思路。”王孝询说,两地再也不能只想着自己了,在重大事项上,双方都要抛弃行政区划的框架,要从成渝经济区这个整体上来进行全局考虑,要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其实,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制度是否能创新,更大的市场能否形成?王孝询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成渝要尽快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将那些不利于双方合作、地方保护主义等以各自利益为中心的政策、战略全部进行调整,为在成渝形成一个畅通无阻的大市场做好充分准备。
王孝询希望成渝能在短时间内就成渝经济区规划,成立一个专门的管委会办公室,大家敞开大门,开诚布公地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列出来,然后请世界各地的专家来论证,出台一个详细的发展规划。让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让市场更加流畅,让老百姓能够充分享受到成渝经济区获批和写入“十二五”规划所带来的实惠。
信息来源:华西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