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式”扶贫找准特色是关键
聚焦省政协十届十九次常委会
产业扶贫之路怎么走,如何切实让农民增收?省政协委员热议——
181个县(市、区)中176个有扶贫任务,其中三大连片扶贫地区有60个特困县(市、区)纳入国家连片扶贫规划范围——一方面是新一轮连片扶贫开发机遇,另一方面是我省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现实,扶贫开发应从何着力?
“连片扶贫开发攻坚中,产业扶贫是关键;产业扶贫中,找准和培育优势产业是关键。”省政协十届十九次常委会上,“造血”成为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委员们认为,“必须坚持走产业化扶贫之路,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在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中,切实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转变方式
发展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
2011年末,川东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含大小凉山彝区)、川西北高原藏区三大连片特困地区人均GDP为11311元,仅为全省的43%。省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郭为民分析指出,产业缺乏支撑,整体发展水平低是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必须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这是扶贫方式转变的关键。”
如何找准特色?省政协委员、泸州市政协主席喻双认为,在乌蒙山区连片扶贫中,应抓住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机遇,依托白酒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他的建议引起不少委员共鸣,“可打造酒类产业集群,以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使贫困地区农民从酿酒类粮食生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劳务经济发展中脱贫致富。”
结合各地区特色,委员们建议:着力打造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 “金三角”,加快乌蒙山区水能、矿产资源开发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快秦巴山区天然气开发和特色农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整合资源
统一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分布》、《生态旅游相关区域统计》——省政协常委、致公党四川省委海外联谊委员会副主任冯家辉专门带来几份针对四川省连片扶贫开发地区的统计表。“连片扶贫开发区是我省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极具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让冯家辉感到遗憾的是,目前这些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极为丰富的资源极不相称,缺乏科学规划,管理水平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也不高。 我省连片扶贫开发如何打好生态旅游这张牌?冯家辉认为,可整合连片扶贫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制定产业计划,全力打造民俗风情、红色旅游、白酒体验之旅等品牌旅游扶贫产品体系。同时,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我省连片扶贫区域旅游开发集团公司,推行片区旅游一票通和联票制,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实现规模效益。
“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是一柄双刃剑。”省政协委员、宜宾市政协主席葛燎原认为,必须吸取过去一些地方的前车之鉴,切实转变资源开发理念,实现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变,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优化资源开发的组织形式和开发模式,提高规模效应和经济社会效益。委员们还呼吁治理和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坚决杜绝破坏资源、污染环境、恶化生态的掠夺式、破坏性开发行为”。
开放合作
借智借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广元市近几年来与清华、北大等1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成多个科研机构,实施科技和智力合作项目250余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1个,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连片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广元的成功经验值得连片贫困地区借鉴推广。”省政协常委、智力扶贫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吴先林认为,发展连片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需要创新思维,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智力优势,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专利入股、科技人才培训等方式,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智力科技支撑。
“除了激发主体活力,还应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借力拓展连片扶贫地区产业发展空间。”委员们建议,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因地制宜采取BT、BOT等投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深化对口扶贫以及与发达地区共建园区的合作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省政协常委、广元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元市委主委何成礼建议,充分利用民主党派组织资源,动员本党派的兄弟省(区、市)组织开展对我省连片扶贫地区对口支援,通过引进知名企业、重大项目等方式,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升级,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