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即将到来之际,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召开为我们共同抗击疫情点亮了诗歌的灯盏,为我们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打开了诗意的大门,为我们共同书写时代的诗篇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2020·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致辞,为成都国际诗歌周点赞。
昨晚,由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指导,四川省作协、四川省文联、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等支持,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文广旅局、五粮液集团公司主办,成都市文联《草堂》诗刊社等承办的2020·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60余位中外诗人共聚成都,更多国际诗人隔空送来祝福。
成都国际诗歌周 见证诗歌的温暖和力量
古往今来,成都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积累和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都历来都和诗歌有着特殊的缘分,有很多伟大的诗人在这里写出了伟大的诗篇,有着诗歌重镇的美誉。
成都国际诗歌周从2017年开始举办,每年都有100多位中外诗人参与。诗人们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感受成都的诗歌底蕴和历史文化,并为成都留下诸多诗篇,创造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成都国际诗歌周品牌影响力日益凸显。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高度重视成都诗歌传统和成都诗歌的品牌价值。在2019·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结束后,吉狄马加便认为,成都作为国际诗歌名城的地位将因诗歌周得到更大提升。
2020年,中国在疫情防控上为全球作出了有益探索和贡献,在人类抗疫进程中彰显了中国智慧,充分展示中国力量和大国担当。2020·诗歌周以“我们共同的星球·见证诗歌的温暖和力量”为主题,体现“中国力量”“生命奇迹”“人类未来”篇章,展示“双城记”“同城化”愿景,将持续到11日。
诗人相聚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
本届诗歌周安排紧凑,活动丰富,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诗歌表达主题访谈活动、诗歌朗诵会、我们共同的星球——见证诗歌的温暖和力量的世界意义主题访谈活动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现全球抗疫精神、中国力量、诗歌魅力。
作为历届诗歌周的重头戏,2020·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式亮点不断,精彩纷呈。开幕式共分为:中国力量、生命奇迹、人类未来三个篇章。在第一篇章“中国力量”中,以清音古诗表演《锦绣天府》开篇,由四川清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平老师和盐道街小学的同学们共同演绎,展现古韵天府魅力。此篇章还包含了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抗疫诗作,歌颂抗疫精神,激发抗疫信心。
在第二篇章中,由著名歌手冯家妹带来的歌曲《春风吹又生》,原名为《草》,该曲由SMA患者包珍妮作词,郭亮作曲。包珍妮虽然只有一根手指能动,24小时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却满怀着对诗歌和生命的热爱,创作了数十首诗歌和歌词,还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她的故事与小草坚韧乐观、顽强勇敢相呼应,展现了生命的奇迹,给予人勇气和能量。
另外,首次被搬上诗歌周舞台的中国古代民族乐器箜篌也是本届诗歌周开幕式的一大亮点。由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箜篌协会副会长吴琳和天元箜篌乐团的表演者带来的箜篌演奏《醉客伏泥》,与塞尔维亚诗人德拉甘·德拉戈洛维奇创作的抗疫诗歌《隐形的敌人》以及墨西哥诗人马加里托·奎亚尔创作的诗歌《隔离》,中外交叠、古今融合,相得益彰。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没有国界。读者可以从断句间找到共鸣的节拍,也可以在韵律中感受字里行间的温度与性格。同一首诗,不同的人朗诵,不同的语言演绎,都会有不同的味道。成都国际诗歌周今年已经第四届了,每一届诗歌周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朋友,在这里读诗、创作,感受成都的诗歌底蕴和文化。
更多国际诗人 隔空送来祝福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有很多国外的老朋友都不能来到现场,虽然遗憾,但他们也纷纷录制了VCR,为成都国际诗歌周送上祝福。不仅如此,在诗歌周开始之前,来自加拿大、叙利亚、阿富汗的几位诗人朋友还用自己的母语朗诵了这么一首诗,通过视频的方式和现场一位英国朋友,也是咱们的新成都人高睿,共同演绎了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作品《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诗歌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普遍的联系中相互依赖,整个世界构成了命运攸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的中国,正在用她的开放与包容成为世界的榜样。今天的成都,正以向世界开放的胸怀,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从2017·天府诗韵、2018·成都与巴黎、2019·一个需要消除壁垒的世界,再到今年的“我们共同的星球·见证诗歌的温暖和力量”,成都国际诗歌周正敞开胸怀,欢迎来自世界的朋友。(记者 汪兰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相关新闻
在他们心中,成都是这样的
{ 中国诗人眼中的成都 }
成都诗歌在历史与当代传承方面做得非常好
《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霍俊明表示:“成都,乃至四川的诗歌和诗人,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传承方面做得非常好。四川和重庆的诗歌生态,有一个非常可贵的特点就是:有活力。”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林雪表示,来到成都国际诗歌周,她最大的感受是致敬,向两座城市的诗歌传统和正在进行的诗歌实践致敬,并希望成渝两地的诗人能够开创一种更大范畴的、文化共享的文化圈。
安徽省作协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诗人李云认为,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诗人无一例外地用他们的写作成果表明,要写自己的故乡。这种传统在今天也有延续,成渝诗人要回头写好巴山蜀水,写好川渝地区的传统,“川渝地区文学的、历史的遗存太丰富,整个西南的文化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宝库。”
“诗无国界。好的诗歌,会跨越种族和偏见,形成灵魂的共振。”陇南市作协副主席、诗人包苞说,相信通过这次国际诗歌周活动,诗歌,也必将成为成都亮给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诗意地活着,在成都,本来就是一种常态。我爱成都。和所有人一样,成都,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祝福成都!”
“没有文化的介入建不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都诗人李永才认为,未来,两地诗人需要一种开放性的眼光,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地域,书写好巴山蜀水独特的气质和精神禀赋,让精神更有归属感。
{ 外国诗人眼中的成都 }
我们看到了成都人对于诗歌的热爱和重视
俄罗斯诗人瓦列里·鲁登科和他的妻子李雅兰生活在北京,他是诗人,妻子是翻译家。
“我们这是第二次来到成都,上一次我们去了杜甫草堂,我们非常喜欢杜甫草堂,那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地方,成都这么重视杜甫草堂这样的名胜古迹,让我们看到了成都人对于诗歌的热爱和重视。”瓦列里说。
瓦列里说,成都是一座非常吸引人的城市,如果再来,他会去看一看青羊宫,因为他最喜欢中国的老子。
哥伦比亚诗人李戈在成都国际诗歌周上,用西班牙语朗读了一首诗。李戈对成都有特殊的感情,他是成都女婿,他的岳父母居住在望平街。有一天,李戈在翻手机的时候,屏幕上忽然跳出“望平街”三个字,他既意外又惊喜地发现,自己“年年春节都要回去”的望平街已经变成了网红,“锦江边打造得很漂亮,冒出了很多咖啡馆和小酒吧。”
马里昂-马霍来自斯洛伐克,他是第三次到访成都,其中有一次是他的个人旅行,“成都是一座非常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城市。”他说。
俄罗斯诗人伊琳娜·丘特诺娃从19岁来到成都之后就一直定居在北京,迄今为止已经在中国居住了27年。2007年,她曾来过成都,两天的自由安排时间中,她在杜甫草堂待了整整一天,上午11点左右进去,一直流连到傍晚,眼见天色渐暗,她才急急忙忙觅路而出。时至今日,她仍然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我真的很喜欢成都,很喜欢杜甫草堂,要知道,在俄罗斯,只要有文化的人,都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下午,她将与中外诗人一起重返杜甫草堂,并在杜甫草堂朗读自己用中文写的一首诗。(记者 汪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