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沐浴着巍巍娄山,洒满湘江河畔这座生机盎然的城市——今天,遵义迎来了解放70周年的日子。
遵义,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在307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遵义从一穷二白走来,掠过遍地丛林荆棘,以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和气魄,谱写出一部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时代华章。
致敬过去 峥嵘岁月稠
位于小龙山上的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追念着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
丰碑无言,誓言有声。
1949年11月21日,遵义解放,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解放遵义,史志上多是数字与梗概。每个数字背后,都留下了许多需要填充的记忆;每个梗概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岁月的诉说。
那一天,遵义人民盼望解放军的到来,犹如大旱之望云霓,终于沛然而降甘霖。老百姓欢天喜地拥上街头,扭着秧歌,敲锣打鼓。回首此情此景,依稀犹在眼前。
70年,江山几度秋;70年,在历史中也不过一瞬。
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
遵义的解放,这座千年古城迎来新生,人民重获自由。然而,那个时候的经济基础遭受到严重破坏,生产总值仅为1.42亿元,人民挣扎在温饱线上;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地区;“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人无三分银”是对遵义城市和遵义人民贫困现状最真实的写照。1949年,遵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32元和38元。
一座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城市,如何获得真正的新生?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从来就不怕困难的遵义人民迎难而上。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在经济振兴发展的路上,遵义人民始终有股子创新突破劲儿,在70年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多个“第一”:
1953年,遵义化工厂首创电解法生产高锰酸钾,结束全国依赖进口高锰酸钾的历史;
1957年,贵州省第一艘浅水拖轮在赤水河试航成功
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遵义市为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7年,国务院确立湄潭县作为农村改革国家试验区,并首创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制度;
1988年,遵义市(现红花岗区)列为全国县级财政收入超亿元的55个县(市)之一;
2017年,赤水市成为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这座曾偏居一隅的城市,让全国为之瞩目、为之喝彩。
红绿芳华 筑美丽遵义
岁月光影般掠过苍茫海天。
70年的发展,遵义没有辜负人民的期待,这座“三不沿”的西部内陆山区城市,这座传承了红色基因的转折之城,转型发展的脚步之快是如此令人惊叹。
70年过去了,遵义攀登的步伐,已经刻下新的高度——2018年,遵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23亿元,是1949年的2113倍,今年上半年,在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前100位城市中,遵义市以9.3%的增长率位居GDP百强城市增速榜首,创造了“遵义速度”。遵义建设“一地一市”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座城市,因为历史的选择而神圣,更因为成功担负起历史的重任而光荣;一段历史,因为波澜壮阔的史实而动人心魄,更因为留下永久的精神财富而令人刻骨铭心。
70年来,这座城市伴着历史的脚步与时俱进、不断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而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永远是我们力量的源泉。70年间,这些民生之变不仅仅是量变,更是每个人生活改善、全面发展的质变。
先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梦想,正在照进现实;一代代革命先驱为之奋斗的强国梦、复兴梦,从未像今天这样距离我们如此之近。
如今的遵义,物阜民丰,活力迸射;如今的遵义,推陈出新,砥砺前行。
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幅幅壮丽而温暖的美好图景正在眼前次第展开——
红绿芳华,筑就美丽遵义。
碧水泱泱,青山延绵,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遵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步伐愈加坚定,绿化使遵义这座文化名城充满了勃勃生机。遵义美,还美在她滚烫的红色灵魂。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遵义时指出,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遵义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等为核心的红色纪念体系,不仅洗礼了一代代红色传人,还吸引着全国各地学者、游人前来瞻仰,遵义红色旅游持续“井喷”。
创新引领,演绎活力遵义。
从兴办家庭作坊起步,从小商品入手,从小产业发家,遵义人自力更生,创造了军工、电子、吉他园区等一个个“以小搏大”“无中生有”的奇迹。如今,全市以新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建设制造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西部开发开放力度等重大战略机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出台以《关于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为统领、若干配套文件为支撑的文件体系。提出加快打造白酒、材料、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统筹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医药四大产业集群,形成主导突出、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
民生为本,建设小康遵义。
70年的恢弘叙事,最终体现于民众“小日子”的温馨故事。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62.65万元,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1.85%降至2018年的2.02%,全民奔小康;今天的遵义,经济发展赶超跨越,社会事业文明可赞,脱贫攻坚捷报频传——今年,遵义将宣告撕掉绝对贫困标签,贫困人口将全部“清零”。
和谐为桨,扬帆幸福遵义。
从草房、瓦房到黔北民居、楼房,“双机场”连接四海,公路铁路通达八方,新农村良田肥沃,高新区生机盎然,遵义以丰厚的民生账本、生动的民生答卷,回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
……
城市巨变,因为坚持不懈而难能可贵——在政府的财政账单中,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医保制度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等党委政府承诺的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地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坚持保障民生的力度不减弱,投入“真金白银”、倾注真情实感,把“以民为本、民心为上”的执政理念深植于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壮行未来 启航新时代
遵义解放的70年,是与贫穷落后作斗争的70年,也是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
70年的艰苦创业,是一曲气势恢宏的华彩乐章;
7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遵义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续写了精彩纷呈的“遵义故事”,展现了熠熠生辉的“遵义形象”,从一个市域印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这巨变,我们听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
这巨变,我们亲身经历、刻骨铭心、触手可及。
遵义每一个山乡、村庄、街道的巨变都折射着“中国梦”,“中国梦”也烙印在每一个遵义人心上。
如今,恰逢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未来的挑战更加严峻,未来的征程也更加光明。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遵义人当有特别之为。
特别之为,就是要有特别的能力。
84年前,中国革命在遵义发生历史性转折,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并由此给遵义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播下红色的种子。从此,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激励着遵义儿女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牢记使命、感恩奋进。
特别之为,就是要有特别的胆识。
70年后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正在崛起,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新时代的遵义,前程似锦;新时代的遵义,灿烂辉煌。
特别之为,就要有特别的精神状态。
遵义人从不缺敢为人先、无所畏惧的勇气与胆识。进入新时代,这种精神一以贯之并且愈发深入人心。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干事创业队伍就能够愈挫愈勇、越战越强,就能够勇于遇险而进、遇难而上、无往而不胜,在新的征程上创造属于遵义的新辉煌。
遵义,历经坎坷和艰辛、辉煌和荣耀,这座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转折之城,更多的是“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起与豪情!
向过去致敬!
为未来壮行!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荡气回肠。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照耀未来。现代新遵义正在以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奔腾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