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览大观 |
当前位置:首页 >> 博览大观 |
|
西部大开放 内资助力强 |
2017-11-23 |
西部大开放 内资助力强
|
来源:国际商报类别:商务热点发布时间:2017-11-23阅读:18次
|
|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内资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呈现诸多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成为区域开放和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内资总量高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西部12省市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省外资金由2012年的4206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6050亿元,累计增长54.2%,年均增长11.1%,高于同期全国和西部外资市场年均增长速度8个百分点以上。
内资总量大于外资。五年间,引资总量配置“内大外小”的格局进一步强化。2012年实际到位内资与外资分别为42060亿元和1877亿元,2016年分别为66050亿元和1691亿元,内资与外资的比例由22:1上升到39:1(剔除2016年外资下降的影响,这一比例仍然要大于2012年),而这一比例在2005年时为3.4:1。内资逐渐成为西部地区直接融资市场的主体。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利用内资的比较优势更为突出,规模与水平更大更高。资本流入结构“内大外小”的比例组合是市场的选择。鉴此,应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在利用好外资的同时,把充分有效的利用内资摆上战略位置,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内资来源集中于两大市场。一是东部发达省市,这是进入西部资金的主体,一般占省外到位资金的1/2~2/3,其体现的是东西合作。另外就是毗邻省区,这是西部资金的又一大来源。2016年,甘肃来自陕西和四川的投资占比达22%。云南和广西吸引泛珠三角地区的投资也很大,像云南到位资金占比达45%。发展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合作、发展与毗邻地区的合作,是西部地区提高开放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
内资投资环境显著改善。五年间,放管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累计取消、下放和调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50%~70%。重庆、四川、宁夏等省区精简省级行政职权60%~70%。省市县三级政府制定和公布了权力、责任清单。全面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成投用并与国家平台贯通。按照国际惯例,基本完成了大通关机制和电子口岸建设。内资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先后把7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的6个部署到西部地区,还升级了2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了43个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3个自贸试验区等。这些改革和资源的综合配置,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了营商效率,形成了区域的优势投资环境。
内资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凸显。一方面,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动力。五年间,内资占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平均达到42%。即通过市场引入的内资支撑了2/5的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促进了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近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普遍成为西部地区引资投向的重点。2016年,重庆、四川和宁夏等省市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2012年平均提高了8个百分点左右。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5.0%上升到45.0%,提高了10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多两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提速。内资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大西部开放力度”。为此,应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把利用内资这篇文章做好做大,把西部全方位对外开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
|
|
|
 |
热门信息 |
|
|
 |
推荐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