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刘奇葆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四川是农业大省,在全国农业大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前,我们必须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立足四川实际,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四川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
一、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粮食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物资。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四川是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近年来,我省克服特大地震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全省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我们必须增强粮食安全的忧患意识,坚持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目标不动摇,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稳定粮食尤其是口粮生产,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必须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根据四川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布局,抓好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积极推进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同时,要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良种选育和土壤改良,加快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扎实推进科技增粮行动。四川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0.6亩。确保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潜力在单产,关键靠科技。四川提高粮食亩产的潜力还比较大,农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众多,科技增粮大有可为。当前,我们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强新品种选育等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力争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大力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技能,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大规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不断增强预防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此外,要优化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切实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重要的是依靠政策激励和价格引导来调动农民种粮和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一方面,应牢记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认真落实最低收购价和“四补贴”政策,以利益调节鼓励和引导农民种粮。另一方面,要牢记粮食安全责任在政府,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奖补力度,让重农抓粮的地方在财政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切实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保证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坚持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水利建设不仅事关发展,而且事关民生,更与农业现代化息息相关。四川自古以来被誉为“天府之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代李冰治蜀,建造都江堰,造就了成都平原两千年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富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四川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推动全省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我们坚持“治水兴蜀”方略,把水利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努力做到科学治水、用水、管水,力争用5至10年时间从根本上改变全省水利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支撑四川长远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突出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四川是水资源大省,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滞后,工程型缺水严重,实际上是用水小省。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启动实施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规划到2016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在研究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时,我们下决心提前一年完成规划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再用5年时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也就是到2020年,我们将再造两个都江堰灌区,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为此,我们将扭住水利建设不放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进一步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形成大中小水利工程配套的灌溉体系。同时,要坚持科学规划,搞好渠系配套工程,成片推进全域灌溉,着力提高城乡用水的保障水平。 深化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兴水利建设,深化改革是关键。从四川实际出发,我们要根据水利建设的公益性,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水利投入机制,确保水利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在此基础上,要积极争取金融支持,注重用好社会资金,着力调动受益主体自主投入办水利的积极性。在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我们要在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同时,积极构建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就迈不开大步,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空中楼阁”。我们将依托水利建设,加大农田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力争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加快电网和危房改造,推进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缺水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群众喝上干净水;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加快灾后生态修复,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三、坚持立足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一个重要的结合点就是农业产业化。“十二五”时期,四川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举措来抓,努力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上求突破,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近年来,我省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来抓,成片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优质粮油、特色水果、名优绿茶等产业初具规模,培育了一批现代农林产业基地强县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县。我们要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制定生产基地发展规划,打破土地的乡(镇)、村、组界限,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把产业基地建设与调整农业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着眼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启动实施 “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推进特色优势种植业向良种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结合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大力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引导养殖农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形成集约化的健康养殖小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主体。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十一五”时期,一大批骨干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推动四川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将继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在优势特色产业中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打造在全国市场具有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为农服务、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主力军。当前,我们要把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促进它们规范管理、完善机制、拓宽服务、做实做强,努力形成与产业化基地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 “两个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是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切实解决好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清醒把握的工作导向。我们要适应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更高要求,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进“两个带动”上来,着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的产销联系机制,建立稳定的合同订购、保底收购、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此外,要着力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推动它们与农户家庭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互补发展关系,确保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充分受益、持续受益、长期受益。
四、坚持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农民美好家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常抓不懈,扎实有序地推进。近几年,我们立足四川实际,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成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继续坚持规划先行,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跨乡连村、成片推进、以片带面的新机制。
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四项重点任务。在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感到现阶段应当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突出四项重点任务:一是连片培育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二是分类推进新村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群众自愿,按照成片连线、扩面连片、全面覆盖的思路,加快建设新型村落民居,以片带面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三是配套建设基础设施。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水、电和通信等配套体系,大力改善群众生产、居住和生活条件。四是跟进完善公共服务。要大力引导和支持服务网络延伸到村,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商业和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同时,加强村级班子和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积极探索建设 “新农村综合体”。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把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相对集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地震重灾区农村发展实现了新跨越。总结农村灾后重建经验,我们要以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依托具有一定条件的城镇或场镇,开展“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新探索,努力建设人口集聚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探索城乡结合、灾后重建、拆迁安置、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模式,同时要充分发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过上现代生活。
促进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把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结合起来,前瞻性思考,整体性谋划,互动性建设,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此,我们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乡镇集聚,吸纳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五、坚持集中连片开发原则,大力推进扶贫工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在贫困地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从四川实践来看,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机遇,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实行集中连片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是西部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
把尽快实现贫困对象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十一五”时期,四川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按新标准概算的贫困人口还较多,有的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一手抓脱贫,一手抓巩固温饱、防止返贫,最终使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逐步实现小康。在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富民为主,用好每一笔扶贫资金,实施好每一个扶贫项目,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切实改善每个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把集中连片扶贫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着力点。四川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盆地周边山区、地震灾区、川西北高原和大小凉山地区,有些地方生存条件很差。针对不同情况,我们分“三大片区”编制了扶贫开发规划,因地制宜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在藏区,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大力推进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三大民生工程”,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在大小凉山彝区,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推动特色效益产业发展,启动“彝家新寨工程”,配套完善公共设施,提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川东北革命老区,大力推进新村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生态保护和社会保障六大工程,促进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
把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着眼于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主要依靠自力更生来摆脱贫困;以新村建设为抓手,统筹考虑居住与生产、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需要,着力打造新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加大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通达工程”,切实改善发展条件;强化产业支撑,精心谋划、落实一批大项目,提升贫困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特别是对极少数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要根据群众意愿实施整体搬迁,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使他们尽快赶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信息来源:8月1日《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