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市以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强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探索社会管理方式,切实提高服务民生的本领,走出了一条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新路子。
3年来,绵阳取得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定性胜利。后重建时期,绵阳如何结合当前实际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学习,集中大家的智慧,对事关绵阳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紧迫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说。
绵阳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市区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深入调研,形成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抓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今年上半年,绵阳各项经济指标实现稳步增长,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5亿元,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4亿元,增长45.3%。
创新社会管理,改善做实民生,是绵阳市的又一成功做法。绵阳市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党员干部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绵阳市绵州社区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中,推行社情民意“零遗漏”、服务到位“零缺失”、矛盾纠纷“零激化”、关爱帮扶“零空白”、共驻共建“零盲区”的“五零工作法”,深受群众欢迎;金峰镇莲花池村党支部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转化为推动全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大幅增收的持续动力,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富民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全村大棚蔬菜发展到1000亩,去年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万元。
绵阳市还注重创新学习方式,打造学习品牌。宣讲人员把讲堂设到基层去、摆到坝坝里,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点对点宣讲、心与心沟通,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论变为了群众现实生活的体验。
“我们要求全市机关干部眼睛向下看,一定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群众发展。”绵阳市委副书记张锦明介绍说,绵阳以规范大社区管理发展为龙头,全市社区工作统一规划,千名机关干部驻点办公。各市级机关单位党委书记兼任社区支部副书记,选派3至5名得力干部驻点社区轮番开展工作,建立帮助社区工作的财务台账,真正使社区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能力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