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农村发展局工作亮点多
按照统筹城乡、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和打造彭州“千亿产业之城、绿色生态之都、田园休闲之谷”及“4211”发展战略思想,我局进一步编制和完善相关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全力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和农产品销售品牌化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预计2011年1—6月农业产值达31.09亿元,同比增长6.38%;农业增加值达17.62亿元,同比增长4.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53.33元,同比增长15.22%。
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外销69万吨,销售收入10.8亿元;标准化中华川芎产业基地5.86万亩,总产量1.31万吨,产值3.14亿元;加强猕猴桃基因库建设,优质猕猴桃产业基地达到4.2万亩;优质粮油小春种植面积24万亩,总产2.75万吨。成都市粮经产业“双创双建”彭州优质小麦丰产示范片、农业部粮棉油高产创建彭州优质马铃薯丰产示范片均取得成都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现代农业有序推进
加强农业配套设施建设
完成23个扩大内需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任务,引进项目建设资金25746.333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5261.3333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85万元。农业生产设施项目10个,农村基础设施项目8个,农业产业化项目1个,环境整治项目1个。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和送审资料的整理。完成2011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15个政府投资项目,1个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1个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1个四川省重点项目、2个成都市重点项目、6个彭州市重点项目和1个配合推进的省、市重点项目的申报。
加快科技创新
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23万人次,发放资料10.5万份。其中,绿色证书培训1321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503人;完成产业培训15场,培训3292人次;开展创业工程,完成返乡农民工培训1097人;引进推广新品种9个,其中粮油作物4个、经济作物4个、养殖类1个;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10项,其中粮油作物3项、养殖类5项、农机2项;组织科技“三下乡”活动8次,参加科技人员35人,接受咨询人数95236人次,发放技术宣传资料11.2万份。完成14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工程建设工作,推动农业服务体系发展。
狠抓示范园区建设
全力打造磁峰镇“鹿鸣荷畔”、“蟠龙谷田园世界”、通济镇“黄村农业科技示范园”、成都猕猴桃资源基因库、濛阳镇种都“国际蔬菜科技产业园”等21个特色产业园,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园区化;深入推进以猕猴桃、林竹、中药材、特色蔬菜、冷水鱼、高山花卉等产业为代表的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以猕猴桃、中药材、特色蔬菜、伏季水果等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浅山高效产业带建设。突出抓好统筹城乡、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示范线综合示范亮点。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强力推进以“濛阳农产品加工园”为核心的农业精深加工集群建设,2011年力争加工量达到22万吨,产值5.2亿元。新培育农业产业化企业10家,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14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72%。此外,依托我市资源优势,着重围绕生态观光、生物能源、种子种苗、市场物流、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推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推进九尺镇萱源有机蔬菜基地、猕猴桃资源基因库、磁峰佳惟他有机猕猴桃基地、濛阳种都蔬菜科技产业基地、丹景山堋口有机茶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434个,其中协会48个。申报2011年成都市级示范合作社的有9家,省级示范合作社3家。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以国家现代农业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以濛阳、三界、九尺、升平镇为核心区域的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物流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二期建设,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价格形成中心、蔬菜产业会展中心。以建稚农业、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三界丰碑合作社为等重点,积极推进彭州蔬菜专销点和直销店建设,推进彭州蔬菜“进超市、进社区”。
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坚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不放松。一是抓好办节办会。在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菜博会的基础上,积极筹备第三届菜博会,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在加强标准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我们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出口基地备案,培创国家、省、市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打响彭州“天然菜、大地菜”品牌。三是严格按照省、成都市要求,在全市14个主要蔬菜生产基地镇及30个生产企业或专合组织和蔬菜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实现了我市农副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加强市场执法检查,建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点,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做好各项惠农政策补贴面积核实和资金发放工作。 2011年共核实全市小麦面积39419.59亩,发放小麦良种补贴39.41959万元;油菜面积146835.75亩,发放油菜良种补贴146.83575万元;核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面积654359.14亩,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47.77万元,综合补贴资金3095.02万元;完成农机购机补贴800万元。
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
分类推进村庄村落建设
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一般场镇改造等项目为抓手,以示范线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新村建设。完成彭白路、蒲新路、小夫路、S106 线、彭什路等5 条示范线沿线风貌改造工作,实施面积410093 平方米;加快实施小鱼洞、丹景山、升平、龙门山等镇的一般场镇改造工作和丽春、龙门山等镇的5个林盘保护点的林盘保护与利用;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加快升平镇莲泉、玉泉、银雀三个村的拆院并院项目,计划新建集中安置点4个,安置农户2000户。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协调各部门,积极整合各种项目资金,以水利、道路建设为重点,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快田间渠系和小型水利工程等项目建设,计划在红岩、敖平、军乐、升平等镇现代农业示范点位上实施支、斗、农渠渠系改造210公里,实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全面实施新彭白路(致和—桂花段)、福建路(新彭白路西线)、银白路二期以及龙门山、小鱼洞、桂花、白鹿等镇2010年水毁村道建设项目。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围绕示范线建设,拆除违章搭建2514间,清理建渣26905吨,清理沟渠15万余米,整治房前屋后环境17960户,投入专项整治资金4026.7万元。按照“五四三二”管理体系,推行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优化“农垃”收运体系,加强集中安置小区(点)环境卫生管理,实现小区管理“六化”。
配套推进公共服务建设
积极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改革,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经营性服务组织,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巩固和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逐步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做到失地农民社保“应保尽保”,切实增强村级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文化、法制、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通过不断加大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考核,提高镇村干部的履职能力。进一步完善“131N”村级治理机制,坚持“村民议事日”制度,不断提高村民议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并按照规范标准深入推行党务、村务和社务公开。
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按照省委办公厅《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有关情况》([2010]3号)的精神和要求,积极推进小鱼洞大楠村和军乐镇银定村两个省级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建设,力争年内形成省级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示范亮点。积极启动彭州市级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
机制创新取得成效
完成全市3895个组,190427户农户确权颁证和数据入库工作,并对全市农村承包地数据库中6426户存在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等错误的信息进行了更正。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土地银行”“大园区+小业主”等经营模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约28.1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国土局二调数据)74.35万亩的37.79%,土地规模经营涉及农户总数约9.3万户。全市农用地流转面积 120082亩,其中耕地81180亩。
全市农村工作上半年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各有关领导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