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2个月,成都实现外贸进出口1239.1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四川外贸总值的78%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674.9亿元,规模较去年同期净增加121.9亿元
四川鱼油、柠檬及酸橙两类产品出口值均位列全国第一,鱼子酱出口值位列全国第二,白酒出口值位列全国第三
3月13日,成都海关发布最新外贸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四川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588亿元,规模位列全国第八;同比增长15%,增速列全国第八。同期,成都实现外贸进出口1239.1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四川外贸总值的78%。今年以来,四川外贸运行主要呈现出新兴市场快速增长、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新旧动能协同发展等特点。
据统计,今年前2个月,四川外贸出口、进口双双同比增长。在外贸运行中,四川有三项指标数据创下了全国第一: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在全国综合保税区中位居第一;鱼油、柠檬及酸橙两类产品出口值均位列全国第一。
全省外贸“开门红”
成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0.2%
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成都实现外贸进出口1239.1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四川外贸总值的78%。同期,全省其他部分市州外贸运行也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其中泸州、南充、内江、阿坝进出口均实现成倍增长,德阳、达州、眉山、凉山等市州增速均超过50%,全省外贸运行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开门红”。
值得关注的是,在全国综保区中,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重返全国第一位,有力稳住了四川外贸基本盘。据统计,今年前2个月,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674.9亿元,同比增长22%,规模较去年同期净增加121.9亿元,对同期四川外贸增长的贡献率为58.6%。
民企表现亮眼
占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9.1%
“民营企业已成为四川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外贸主体队伍,表明外贸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成都海关相关负责人分析称,前2个月,四川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4518家,实现进出口值780.2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同期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9.1%。数据还显示,同期四川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分别实现进出口702.2亿元、105.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8%、10.3%。
内生动力增强的同时,外在活力也同步提升。这主要表现为对主要市场恢复向好,对新兴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也是今年以来四川外贸运行的一大特点。
据统计,前2个月,四川对东盟、欧盟、美国前三大贸易市场均回暖向好,分别进出口346.1亿元、255.7亿元、252.4亿元,分别增长55.7%、27.1%、13.4%,三者合计占四川贸易总值的53.8%。据悉,在深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速开拓新兴市场推动下,四川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772.6亿元,同比增长32.8%;对非洲、中亚进出口分别增长133.2%、114.5%。
新业态增长快
电动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4.1%
加工贸易增长近两成,贸易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新旧动能协同发展,部分商品出口规模全国领先;国内需求持续恢复,部分商品进口快速增长——这是今年以来四川外贸运行中另外三个特点。
数据显示,前2个月,在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开放平台的带动下,四川加工贸易进出口614.2亿元,同比增长17.5%,占同期四川外贸总值的38.7%;保税物流进出口216.2亿元,同比增长25%,占同期四川外贸总值的13.6%。贸易新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市场采购出口107.1亿元,同比增长93.5%。
值得关注的是,四川大力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在外贸数据上也有体现。前2个月,四川电动汽车出口13.3亿元,同比增长14.1%,成为四川外贸新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期,四川传统优势产业出口同样快速增长,部分特色农产品、食品出口延续去年以来的良好态势,其中鱼油、柠檬及酸橙两类产品出口值均位列全国第一,鱼子酱出口值位列全国第二,白酒出口值位列全国第三。
进口方面,因需求持续恢复,机电产品、大宗商品、消费品进口快速增长。前2个月,四川机电产品进口同比增长50.3%,其中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同比增长727.8%。消费品进口同比增长86.9%,已连续11个月保持两位数及以上的增长,其中鲜樱桃、榴莲、龙眼、三文鱼、虾等国外水果、水产品进口成倍增长,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餐桌消费。(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