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城乡融合“三农”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2月29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施小琳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突出高质量发展硬道理和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城乡融合、“三农”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陈彦夫作工作安排。
会上传达学习了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表扬2023年度成都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先进集体的通报》。蒲江县、邛崃市、彭州市、龙泉驿区、简阳市作交流发言。
施小琳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牵挂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多次对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快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作出系统安排,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明确了着力重点。成都乡村地域广、面积大、人口多,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明显。提升“三农”现代化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发展所需、也是问题倒逼、更是窗口机遇。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至关重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农业基本盘地位更加凸显;推进超大城市转型发展,农村地区腹地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提升最具幸福感城市内涵品质,促进城乡共富共美尤为紧迫。做好下一步工作,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安全底线和文化根脉,强化农民增收致富举措,努力呈现更加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乡村图景。
施小琳指出,要在服务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建设上担当作为,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推进“天府良田”提质攻坚,坚决有力推进耕地保护,精准有效落实占补平衡,加力加劲推进都江堰精华灌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评”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积极抓好粮食生产保供,持续提升粮食生产效率,着力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调控,加快建设“十化同步”的“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强化粮食安全支撑保障,大力育良种、推良法、用良机、优良制,积极引育一批种业链主链属企业,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充分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以现代技术和先进制度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施小琳指出,要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担当作为,持续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水平。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牢固树立产业建圈强链思维,加快打造现代都市农业集群,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持续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高质量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着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努力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深化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坚持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科学编制和美乡村重点片区规划,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进优质公共服务扩容下沉,认真做好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最美乡村”“最美村民”“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活动,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开展乡村治理“头雁”培养计划,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不断健全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体系,推广应用“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强化“三张清单”化解攻坚,积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全面打造平安和谐家园。
施小琳指出,要在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担当作为,持续激发“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动力活力。加快激发乡村人才活力,组建各领域专家服务团到村开展“组团式”“蹲点式”巡回服务,培育壮大“成都农匠”、乡村规划师运营师、农业职业经理人等队伍,加快打造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民队伍,大力培养乡村本土复合型人才。加快激发农村土地活力,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切实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激发乡村资金活力,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成都农交所做大做强,推动“农贷通”平台扩面提质,规范引导社会资本下乡,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源头活水。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鼓励探索“社区工厂”等农民居家灵活就业模式,鼓励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增加经营性收入,让集体有收入、农民能致富。
施小琳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落实。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综合协调作用,市级各部门要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指导和专业服务,有序推动“多中心合一”,细化运行机制,强化力量统筹,各区(市)县党委要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持续改进工作方法,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注重统筹谋划、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加快形成务实工作成果,同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村实际,决不搞简单化、“一刀切”。要强化纪律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增能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营造“三农”工作清风正气,大力惩治群众身边微腐败,坚决管住农村基层微权力。要抓好农村安全工作,全面排查整治城乡燃气、自建房等领域安全隐患,加强汛期安全防范,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红线。当前要不误农时抓好春季田管、春耕备耕等工作,为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市领导邓涛、杜海波、辜学斌、苟正礼、陈志勇、吴皓、杨建德在主会场参会。(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张家华 李长乐)
相关新闻
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30万吨以上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成都这么干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怎么干?昨日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给出了答案:将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呈现更加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乡村图景。
夯实粮食安全
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民生大计。围绕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会议作出重要部署。
会议提出,要把粮食生产的重心放在提升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加快打造粮经科技研发示范点、“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高产高效示范区,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30万吨以上,基本建成“十化同步”的“天府粮仓”成都片区。
今年,成都将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天府万安实验室建设,强化粮油品种研发推广和农业科技服务,深入实施以农业装备为引领的“五良融合”工程。
发展特色优质产业
做优做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会议不仅提出“要牢固树立产业建圈强链思维,做优做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动城乡产业高质量发展”,更明确了实施路径。
要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农业集群,实施千亿级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推广运用“国家数字农业”试点成果,提质打造成都“智农大脑”,建设智慧农业技术引领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攻坚行动。持续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高质量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加快推进区(市)县联动打造郊野总部和田园生态商务区。
深化农村改革
支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改革
今年,成都农村改革何处落子?会上提出,成都将发挥改革示范平台牵引作用,深化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试点,支持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8个区(市)县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引导公共资源精准投放和要素高效配置。要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深化国家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验区建设,做强乡村振兴基金、农交所、农贷通等平台,尽快出台支持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支持政策。
提升治理水平
推动智慧蓉城建设向基层延伸
会议提出,要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快镇街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发挥村社党建联席会、村社联委等共治自治平台作用,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
要加快智慧蓉城应用场景向乡村延伸,全域推广应用“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推进能源、应急、食品安全等专业力量进网入格,促进乡村网格多跨联动事件统一调度闭环处置,推动乡村治理更聪明、更便捷、更高效。
打造“成都农匠”
评选首批成都农匠500人以上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成都将加强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加快形成多层次乡村振兴人才矩阵。力争新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1万名,评选首批成都农匠500人以上。
同时,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建设四川乡村振兴职业学院、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鼓励在蓉高校院所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快打造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民队伍,大力培养乡村本土复合型人才。(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泳 粟新林)